【獨立評論網路文章發表】孩子偷竊說謊怎麼辦?讓父母變身偵探,找出背後的動機與解方
。
在親職教養的諮商時,多數都是這樣的劇碼:
家長氣急敗壞或無奈地:「孩子可以做的不去做,講也沒有用,都是故意的...」
親子關係很悲情,不是孩子要氣死家長,就是家長會打罵孩子
這,到底是誰逼誰?
我想,不會是孩子天生來討債,沒有這種人設
而是要求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,某些事不對勁了才會這樣,是孩子的?是家長的?抑或社會化本身就錯了?
去當偵探了解事情歪掉的真相吧
。
尋找偷竊背後的需求與動機
「偷」是不敢光明正大,趁人不備時拿取。與其譴責這樣的行為欠缺道德,不如探討孩子為何這麼做的動機。
首先,刪除「孩子天生就是壞胚子」的假設。不會有人天生無故使壞,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一定有原因驅使他從行為中得到好處。「偷竊」本身是不好的,大多數小孩都知道這件事。但如果明知道偷竊不好還是不顧風險,那就更值得探究背後有什麼夠強的動機了。孩子也許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,做父母的就來當一回偵探,去找出行為背後的意圖與功能吧!真相只有一個,是「這麼做能滿足他什麼?」底下幾種猜測供大家參考:
。
1.環境誘惑大於意志控制。像我小時候的例子,打開抽屜就能拿錢,實在太輕而易舉,「拿幾個銅板應該不會被發現吧?」等於天天考驗孩子抵抗誘惑的能力。與其要未發育完全的孩子單憑意志力,我都建議不如「抽屜鎖起來」更簡單。
。
2.生活太無聊,拿錢找樂子。錢不是萬能,但沒錢萬萬不能。偷的錢究竟拿來做什麼,有時候從用途可以看出「孩子想要什麼」的端倪。我發現,大部分孩子偷錢也只是想滿足當下的玩樂需求而已。這表示孩子生活無聊,玩手機、看電視可能都被限制,突然發現有錢就可以去做很多事。一個案例是偷錢去夾娃娃,一千多塊的零錢只換到一個盜版玩具。但孩子不在意這個成本,因為他要的只是玩樂過程中的刺激與成就感。另一類孩子是偷錢拿去請客,以金錢維持友誼關係。這可推論孩子原來的人際關係不好,因為沒人跟他玩而想出來這個辦法。孩子想要的是玩伴,只是方法錯了。
。
3.要起疑「太容易被抓的偷竊」。孩子若故意偷竊,通常會精益求精改善技術,以免下次再被抓。然有些孩子很奇特,偷竊被抓好像都不曉得要改進,說謊也是一戳就破,問他為何要這麼做也說不上來,簡直偷得莫名其妙。一直重複卻沒有改進的行為,通常屬「衝動行為」,此時除探求行為動機,還要另外考慮孩子是否有特殊狀態,主要是發展障礙,如注意力缺乏(無法延宕情緒滿足,當下想要就行動)、亞斯伯格特質(自我中心的想法,固執認為這是拿、不是偷)等等。發展障礙是先天性神經系統問題,需要尋求專業協助。
。
4.來自他人的壓力。這更麻煩,這不是孩子想偷,而是逼不得已,如被威脅恐嚇、被迫繳保護費,或者是不小心闖禍要賠償對方又不敢講。這類原因除了偷竊行為,孩子在性格表現及生活態度上也會有變化,要特別留意。
。
全文連結:https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52/article/11355